[点晴模切ERP]ERP是覆盖企业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点晴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
→『 经验分享&操作答疑 』
文/丁艳超 ERP不同于各种单项业务信息化系统,它是一种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,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。它的着眼点是企业的全流程,也就是从获取商情(捕捉市场机遇),拿到订单开始,经过一系列的业务运作,最后把产品或服务交到客户手中,并收回货款。这是一种始于客户、终于客户,为客户创造价值,并实现企业与客户共赢的流程。
在这样的全流程中,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,它们之间的关系是“相互依存,相互作用”,信息孤岛的实质就是割断了流程。因此,实施ERP,企业全体员工必须牢牢树立全局、整体、系统和集成观念,才能使ERP实施取得成效。有了这样的观点,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结合企业的需求,确定实施ERP的步骤;也可以正确理解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关系和“谁是核心”的问题。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,都必须实现协同运作,才能使ERP充分发挥作用,效益是人用出来的,人的因素决不可忽视,企业文化和人的思想境界是“人的因素”最重要的内涵。
任何业务运行的结果,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流程造成的。为了判断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,纠正偏差,避免错误重复发生,就必须追溯业务流程,找出原因。要掌控业务全流程,首先流程必须可视化,只有流程透明,才能做到信息集成和实时共享。但是,当“信息”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时,要想流程透明、信息共享,会遇到各种阻力。为了克服阻力,只有坚持深化管理改革。显然,实施ERP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,它和管理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许多管理问题都不是靠一个甚至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,比如说库存量居高不下,资金占用过多,资金周转周期过长这类问题,决不是单靠加强库存管理就能够解决的,要从全流程的角度逐层深入剖析。有些企业做需求分析只是把每个部门提出的问题,加以汇总,这是经常遇到的一种错误做法。部门提出的问题往往只考虑局部,为自己方便,甚至可能以牺牲整体利益换取局部利益,不一定有全流程的整体概念,不一定能满足实现企业战略的要求。
对ERP的发展过程,同样也要从信息集成覆盖的业务流程范围来理解。提出ERP概念的美国Gartner公司对ERP的原始定义是:打破企业四面墙,实现内外信息集成,管理整个供需链,信息集成的范围延伸到企业的上下游,并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。对内部集成来讲,Gartner提出3个方面,即同产品研发设计的集成,内部核心业务的集成和数据采集的集成(超出MRP II的范围)。对外部集成来讲,就是同客户和供应商以及各合作伙伴的信息集成,换言之就是供需链集成;覆盖的业务流程范围是相当广阔的。见下图。我国真正实现这一要求的企业还是不是很多,信息化管理的道路还相当漫长,也是人们常说的“信息化没有终点”的道理。
综上所述,用一句话来说:ERP可以理解为一种借助最新信息技术,以软件为载体,规范、集成、控制和优化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,解决手工管理解决不了的问题。而“业务流程”、“信息集成”、“创新改革”、“解决方案”和“协同运作”是ERP的5个主要的关键词。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点晴模切ERP更多信息:http://moqie.clicksun.cn,联系电话:4001861886 该文章在 2025/9/1 10:48:25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